PD1/PDL1免疫治疗目前面临的瓶颈之一就是预测标志物的问题,通过预测指标我们可以优选出适合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,给予适合的患者合适的治疗,而非泛化处理。目前PD1/PDL1预测方面,未发现“唯一性标准预测指标”,PDL1表达、TMB高低、TIL浸润程度以及部分基因变异指标等,都可以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。而且这些预测指标似乎并不重合!在带来复杂不便的同时,也为患者朋友们带来的多重希望。下面一则案例,即是一例乳癌患者在PDL1检测阴性的情况下,但TMB高突变负荷,选择免疫后,长久起效的一例经典案例。
▼
案例分享
患者66岁女性,右乳浸润性导管癌,ER 76%-100%,PR 10%,HER2阴性、Ki6770%。PET-CT检查未发现有明确的转移病灶。
确诊后,患者接受了多柔比星+环磷酰胺4周期序贯紫杉醇周疗×12周的新辅助治疗,随后接受了右乳的局部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。病理检查结果显示,多发病灶大小共16.5cm,伴皮肤受累,淋巴结7/9阳性。术后,患者继续接受了右胸壁5040cGy+右胸手术处6040cGy+右腋窝4500cGy的辅助放疗,放疗结束后,开始来曲唑的内分泌治疗。
来曲唑治疗10个月后,患者再次出现右胸壁的皮肤结节,对结节进行活检病理显示仍为浸润性的导管癌。PET-CT显示,右胸壁高代谢活性病灶,无远处转移。患者随后继续接受了右胸壁的切除术,术后病理回报:浸润性导管癌,ER 76%-100%,PR 0, HER2阴性。肿瘤组织中浸润细胞TIL<2%,PDL1表达<1%。病理外,患者还进行了肿瘤组织的基因检测,结果显示:高TMB (40mut/Mb),伴有如下基因的突变,PIK3CA (E453Q,E545K), ESR1 (E380Q), MEN1 (S313*), CTCF (E145*), GATA3(M294K), MAP3K1 (S782*), MLL3 (S2025*), NUP93 (Q15*),SPEN (E376*), SPTA1 (Q2195*), and TP53 (R248Q) 及ZNF703基因扩增。但是没有提示dMMR。随后患者换用了氟维司群+帕博西尼方案治疗。但在治疗3个月后,患者的PET-CT检查提示疾病出现进展,左腋窝淋巴结的转移,细针穿刺提示ER 90%、PR 50%、HER2-。考虑到只是单一部位转移,患者接受了该部位的切除。切除后继续使用氟维司群+帕博西尼的治疗。
继续治疗3月后,复查发现出现了右胸壁2处新的软组织的病灶复发以及淋巴结转移。患者随后在暂停了内分泌治疗,转化为每周的卡培他滨 1500mgbid口服治疗。考虑到患者肿瘤组织基因检测TMB属于高突变负荷,医生在卡培他滨治疗43天后,为患者加上了PD1单抗O药(欧狄沃,纳武利尤单抗)的治疗。患者病灶明显缩小,达到CR完全缓解转态,且到最后一次随访,26个多月后疗效仍持续。
临床研究延展:PDL1阳性与高TMB并不重合!
各有表达人群谱
惊讶于患者如此好的免疫效果,以及PDL1和TMB矛盾的呈现。医生对14867例乳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了PDL1的检测和359个基因在内的基因检测,试图寻找乳癌患者指标特征。
结果显示,PDL1阳性(≥1%)在三阴乳癌中最高,发生率为14%。HER2+患者为6%,侵袭性小叶癌的发生率为5.1%,在ER+的乳癌中发生率最低,2.3%。有趣的是,相比于局部病灶,转移病灶PDL1阳性的检测率要低,分别为11.1%:6.3%,P=0.005。
高TMB(≥10 mut/Mb)在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率最高,占13.6%,其次在HER2+乳癌患者,为9.9%,三阴乳癌为7%,ER+乳癌为6.9%。高TMB于年龄较大成正相关性,45岁以下发生率为3.7% ,46-60岁为9.3% i,61岁以上为12.8% P<0.001。
当把PDL1和TMB两个指标比较后发现,PDL1阳性和高TMB并没有明显重合,OR1.02,P=0.87。不过如果将高TMB定义为≥20mut/Mb,PDL1阳性和高TMB出现了明确的相关性,OR 2.6,P=0.023。但是,即使这样,79%高TMB的样本,PDL1依然是阴性。